行业观察 | 疫情下就业“危”“机”并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准备建议

2020年5月22日   点击人次: 294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关系、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国内就业形势“危”“机”并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短期内较为严峻,在稳就业政策“礼包”不断,复工率开始拉满的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快速精准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本文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准备提供了一定方向指导。


本文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市场  就业准备



(一)人才需求端:疫情全球大流行冲击大,就业市场不景气,人才吸纳力减弱

1.外需紧缩“余震”犹在,内需“扩容”或遭瓶颈,就业市场不景气

全球市场整体需求萎缩,就业市场不景气。“新冠”爆发初期,我国疫情遭到全球围观,各国纷纷做出不同程度的“关门动作”,外需紧缩。2月举国宅家抗疫,经济活动基本“断闸”,出口进一步缩减。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的“出口”受到严重冲击。随着疫情全球蔓延,各国自顾不暇,经济活动纷纷被疫情“锁喉”,我国进口供应链也遭受严峻挑战。航空航天及零件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发动机类、医药医疗器械类,这些领域内产品或材料进口相关国家深受疫情所困,相应的,我国内需无法通过进口进一步扩容,相关产业链外部风险较高。疫情面前,全球利益捆绑,着实“一损俱损”。疫情在全球蔓延势头进一步加剧,政策性区域强制隔离政策阻滞流通,全球市场整体需求萎缩。

兴业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疫情全球扩散对我国经济反噬会有多大?——基于全球投入产出表(WIOD)的测算》。该模型(剔除价格因素)测算出的结果很直观地佐证了在疫情面前,在经济流通脉络堵塞的情形下,全球市场需求萎缩。

PMI指数一度跌出“荣枯线”,产业运行明显放缓。PMI指数能够反映经济的变化趋势,简单来讲,50%是一条“荣枯线”,高于50%,经济趋势向好,低于50%则经济收缩。2020年2月制造业PMI为35.7%,较1月下滑14.3个百分点,而非制造业PMI为29.6%,其中几个指标进入2月近乎腰斩,其中PMI新订单指标仅26.5%。2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PMI指数创历史新低,内外需求均出现大幅回落,产业运行明显放缓,虽然3月份PMI指数重回荣枯线以上,可该指数是相对于2月环比大幅上升,而2月本身基数过低,同比来看,3月制造业PMI指数为-4.9%,较2月的-5.4%降幅略有收窄,直至四月依旧未看到明显反弹,一时半会无法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2.吸纳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降本压力大,招聘需求削减,人才吸纳力减弱

依据《南华早报》4月6日引述“天眼查”数据,受疫情冲击,2020年第一季度有46万家公司倒闭,包括运营执照被取消的公司,以及自我宣布停止营业的公司,还包括26000家从事出口的企业,这些倒闭的公司中逾三分之一营业不足三年。在同一季内,中国国内新注册企业数量也大幅下跌,从今年1月至3月,大概有320万家新注册公司成立,较去年首季下跌29%。该结果印证了疫情期间清华、北大联合对995家中小企业展开的调研结果:85%的企业现金流难以维持三个月以上,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到6个月以上。58.08%的企业在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超过20%以上,29.85%的企业下降幅度超过50%。
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0年春节后10天人才趋势观察》中的数据显示,应届生新增岗位规模同比降幅49%,作为应届生岗位的创造主体小微企业(100人以下)应届生需求同比降幅达到60%。市场整体需求萎缩,各行各业降本需求迫切,人才需求削减。民营和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疫情显露出了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且脆弱。

(二)人才供给端:人才供给量逐年攀升,就业需求大


1.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毕业生规模大幅上涨,毕业生就业需求陡增

 

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874万,较去年增长40万,同比增长4.80%。在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增加的同时,留学回国的毕业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2015-2018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分别为40.8万、43.2万、48.1万和51.9万,2019年和2020年估计仍然保持增长趋势,2020年规模估计在60万左右。2020届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回国毕业生共934万,毕业生就业需求大幅增长。

2.2019届高校毕业生中近两成尚未落实就业,求职压力进一步叠加

据北京大学开展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的调查显示,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80.2%,此外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其他的占比分别为12.3%、3.8%、2.3%和1.4%,合计占比19.8%。往届生仍有一部分未落实就业,顺延到了2020年,就业竞争对象累积性增长,就业市场进一步趋紧。

3.“裁员”“副业”关注度骤升,社会潜在求职竞争者增多

2019年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就业人员为44247万人,依此推算城镇劳动力为4667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为2427万人。据百度指数显示,“裁员”搜索量从2018年12月陡增,曾一度突破1700,2020年2月搜索量又开始爆发;笔者汇总了裁员公司的相关报道,市场主流裁员类型基本属于经济性裁员和结构性裁员。在2019年底之前,“副业”搜索频次,数值基本在300-600之间,而2020年的现在,数值大概在1500-1900,翻了4倍左右,2020年3月,“副业”搜索指数重回高峰,最近一周一度突破1800。在疫情下,副业着实意味着多一份保障,所以不论是“裁员”还是“副业”,都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出社会潜在求职竞争者的体量不容小觑。


(一)对症下药,就业供求两端乐享政策“大礼包”


“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和民生之本,相关政策近日不断加码,从部委到地方频频送出各种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大礼包”。

1.人才需求端——“援企稳岗”,金融支持、税费缓缴、降低租金等

各个地方纷纷响应中央“六稳”号召,如广东“促进就业九条”、江西的“保用工稳就业”专项行动等。对中小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更是纷至沓来。2月20日,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关于阶段性见面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明确阶段性见面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商保险单位缴费方案。一批中微小企业享受稳岗返还资金逾3亿元,其中湖南长沙已向9.4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1.97亿元,惠及职工70万人。近期,还将对15多万户企业陆续发放稳岗返还资金逾7亿元,将惠及职工323万人……

2.人才供给端——“错峰分流”,增加招录名额,多渠道在线招聘

用升学人才蓄水池打造“就业缓冲带”,主导分流化解就业高峰。国家决定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比去年可能会增加18.9万人,同时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的规模,同比争取增加32.2万人。国家新增研究生计划全部为硕士,并以专业硕士为主,主要向理、工、农、医和师范等门类和方向倾斜。地方各省市(直辖市),如重庆和湖南已释放出研究生扩招信息:重庆市教委决定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按各地2020年普通高职(专科)预计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编报,;湖南省教育厅决定2020年全省增加5%研究生招生计划,将专升本录取比例扩大1倍以上。
稳住大学生就业岗位基本面,重点加大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军队等领域招录。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指出将着力稳住大学生就业岗位基本面,重点加大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招录,注重面向“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的高校毕业生专项公开招聘工作。如湖北省预计今明两年全省事业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计划有较大增长,每年将保持在3万名以上。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不得随意毁约,不得将本单位实习期限作为招聘入职的前提条件。同时根据陆续发放的2020军队文职招考的预公告,军队文职招考人数将会增加,如军事科学院,2019年军事科学院招录人数:394人,2020年计划招录人数达690人,增幅达75%;空军军医大学,2019年招录人数135人,2020年计划招录人数达269人,同比增长99.3%,增长近一倍。
开展多渠道招聘,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2月28日,教育部启动“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网上校园招聘服务……
在这些周到政策“大礼包”的关爱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另一方面,其实每年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是高于离校时初次就业率的,待到年底疫情更为缓和的阶段时,就业机会一定会多起来的。

(二)复工率超九成,就业“金五银六”或将到来

 

 

目前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数字不断降低,疫情高峰已过,复工复产之势锐不可当。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几乎拉满。作为疫情中心的湖北省,湖北17个市州复工率达到96%以上,15个市州复岗率超过92%。整体来看,湖北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层面,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全国复工复产势头强劲,就业“金五银六”值得期待。

(三)疫情期间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深入人心,可强势拉动就业


每次大危机过境,必然都会孕育出新的商机和风口,遥想2003年非典期间就孕育激发了老百姓线上购物的需求,阿里巴巴自此日益壮大。加上目前我国不断推进“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计划,以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这样的大背景下,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定会层出不穷。

1.疫情倒逼出的新商业模式,需要广纳贤才深耕细作


深受疫情影响,“宅家软禁”外加超长假期,往昔闹市区的行人寥寥无几,一片萧条,餐饮、旅游、航空、酒店、影视、商场购物、交通运输等线下人群聚集型行业短期受到巨大冲击。疫情倒逼出一些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商业模式,百无聊赖的民众开始选择线上活动来排忧解闷,这段时间里线上互联网各个领域流量激增,比如医疗、游戏、短视频、电商物流、在线办公与教育等领域,这些十分符合整个社会节能减排的发展需求,但如果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疫情期间深入体验,这些模式又如何能够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未来这些领域的继续发展需要广纳贤才,就如同年的阿里刚开始一般,参与到这种模式的开垦之中去,是求职者们不错的选择。

2.新基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有望带动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

受疫情影响,城市的防灾应急能力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也就在今年,国家大手笔投资新基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驱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之一就是防灾、应急,而依托的是一整套城市治理相关智能化、数据化、系统化的技术和理论基础,需要整合通信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大批人才去研究、设计和布局。这次在肆虐全球的肺炎疫情中,从政府、社会,到企业和个人,对智慧城市的期望值和期待值也越来越高。今年国家拿出34万亿,相当于2019年34%的GDP,投资“新基建”,犹如一剂强心针,为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新基建七大领域所对应的应用

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7大领域,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仅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就有望带动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255万个。而新工科人才也成为相关企业青睐有加互相争抢的“香饽饽”。





如果将行业比作是空间里的“面”,那么用人单位就是这个面上的“线”,而才就是线上的“点”。疫情客观存在,病毒当前,“点”“线”“面”均遭到了冲击。然而福祸相依,疫情亦是危机,若能精准洞察借力危“机”并大展拳脚,定能在“点”“线”“面”中脱颖而出。所以,“社会萌新”们,作为一个“点”,选定可以抓住危机的“线”和“面”远比埋头苦干更重要。如何寻找合适的“线”和“面”,找到足够多的数据信息支撑十分重要。


(一)个人数据严断:精准定位自我职业特性,“方法论”“工具”双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往哪里?”乃人生终极三问,大学生首先最需要的是对自身职业特性加以定位:可以先从“三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能力特长四个维度加以剖析,而剖析结果至少要综合三个以上渠道的信息——自我评价、测试工具(如MBTI测试等)、亲朋好友老师同学邻居的评价等。以此逐渐明晰自己“想实现什么”“喜爱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毕业生行业选择得从毕业生自身的职业特性做导航,现在行业跨界合作愈发密切,毕业生可从专业的行业性角度切入来降低选择困难——专业可分为行业性专业和泛行业性专业:行业性专业是专业的行业性强,入行门槛高,专业性知识技术含量高,如理学、法学、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泛行业性专业的行业性弱,在各行业都有着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同时该类专业入行门槛低,专业性知识技术含量低,但对个人悟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如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行业性强的专业有些“自下而上”工具感,重在深化和夯实技能点,就业面相对较窄,而泛行业性的专业更多的是“自上而下”方法论感,重在积累和灵活落地,就业面宽广许多。高校毕业生可根据自身所学专业初步厘定行业选择。

(二)行业周期研判:多渠道资讯整合,消解信息差,明智选择行业


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周期,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行业周期变化速度之快常令业界大牛落泪,所以高校毕业生要结合行业周期进行行业研判。

1.宏观政策深剖

除灵活使用上文提到的政策“大礼包”之外,本文还提供一个教育部的文件,仅供参考——每年年初3月份,教育部会增删一些专业,新增专业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风向标,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才战略布局的精要所在,如今年2019年新增的专业,多涉及中国老龄化以及智慧城市相关内容——老年学、养老服务管理、医疗保险,智能感知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工业智能、区块链工程、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农业智能装备、智慧建筑与建造、合成生物学、智慧农业、应急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高校毕业生可发挥先发优势,积极投身于这些行业发展。

2.多维度数据辅助

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反映就业市场走向。中国就业研究所每季度在官网公开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该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市场的整体走势。
行业报告反映在一定周期内的行业发展趋势。政府机构(统计局、人社局等)、知名经济组织、行业研究中心会定期发布行业发展报告,高校毕业生可查看相关报告,了解行业发展周期。如中宏网里的数据显示,国有经济单位工资中较高的行业是“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而2018年工资增长快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互联网、科研、金融等相关领域待遇更高,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成长速度最快。

2014-2018年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 


(三)目标企业标的:锻造技能与目标岗位的无缝对接,全方位考察筛选目标企业


企业类型选择。大公司体系制度相对成熟完善,岗位权责界限分明、薪资“五险一金”一板一眼、晋升渠道抬眼可见、长远目标已被标的,有轮岗转岗实习的流程,整体岗位之间的流动相对固化;初创公司则处于混沌状态,需要一才多用,不断拓展市场边界降低试错成本等等,岗位之间边界相对模糊,开创精神和奉献精神不能少。所以哪一种氛围更适合自己,是最先需要明确的地方。圈定企业后,可用天眼查企信宝深扒资本结构,了解更多关于公司的相关信息。
岗位技能打磨。高校毕业生可通过各招聘网站清晰了解目标用人单位目标岗位的职位需求,照葫芦画瓢打磨相关技能,国内疫情已步入恢复期,积极掌握目标岗位的实习信息和校招动向,争取实习机会。